close

旅行教會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減」的哲學。最近這幾年,市面上關於「減法」的書狂銷熱賣,像是《斷捨離》、《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都是很典型的作法。不斷的購物、收藏,所謂的「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其實只是大量消耗地球能源,人活著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嗎?或者,一切都是陰謀,是資本主義社會為了推動消費、維持社會運作,不得不催眠人們持續重複購物和堆積?

 

 

我是個與時代脫節的守舊分子,不全是為了抗拒新潮流,而是「舊的東西還能用,就要用到盡為止」。PHS的J89仍在服役,架上囤了一整批聯經出版社2009年版的Lonely Planet。

 

 

很多人會說,等旅遊指南出版,很多資訊都過期了,何況是2009年的版本?去日本,帶著智慧型手機租台wifi分享器,就可以隨時查到最新資料,為什麼還需要旅遊指南?

 

 

山仍在,水長流。寺廟古剎,傳統的風土祭儀,這些不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迅速消逝,即使是過期的Lonely Planet,仍可以協助我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隨時查閱需要的資訊,而且因為它沒有無謂的彩圖,用紙輕薄,兼具宏觀的視野和深度的文化觀察,對於出發前沒有時間泡在網路中爬文的我來說,仍然非常實用。

 

 

這不是我第一次把Lonely Planet拆了。

 

 

第一次使用Lonely Planet是在澳洲,除了一厚本的《Australia》,還有一本比較薄的《西澳與珀斯》,對於必須背著背包徒步N公里的人來說,這些書籍扛在肩上實在非常的重。網路還不普及的時候,指南給了我很大的幫助,然而重量令人痛,不只是頭痛,肩背腰和膝蓋都痛,幾番掙扎,最後還是將《西澳與珀斯》留在西澳最南端的青年旅館裡。

 

 

2799555653_0280455cb5_z

Photo Credit: CC BY SA 2.0

 

 

 

 

人是被「捨不得」給拖垮的。

 

 

對旅人來說,重量是大忌。智慧型手機真的方便嗎?沒有訊號的地方如何?沒有電的環境又如何?多一樣東西多一樣煩惱,智慧型手機的配備有:充電器、傳輸線、行動電源、Sim卡或wifi分享器、wifi分享器的電源、多國轉接插頭。如果同時需要充電的電器太多,還要多帶一支多枚插座的延長線。

 

 

所有東西加起來,體積與重量都超過一厚本Lonely Planet。

 

 

面對第二本大部頭的Lonely Planet,是出發去東南亞。再一次天人交戰幾番掙扎,身為不小心讓書脊敲到都要心疼很久的人,要我拿起美工刀把書給切了,簡直是對書本的褻瀆。

 

 

不帶嗎?爪哇的火山群中可沒有電腦和網路,泰柬、柬越之間的邊境情況也毫無頭緒,在沒水沒電的鄉間,除非運氣夠好遇到貴人相助,不然你能依賴什麼?

 

 

心一橫,抓起刀子就往書背劃下去。於是《東南亞》被我拆出四小本,沒有用上的新加坡汶萊菲律賓緬甸,就不用帶了。

 

 

這四小本是整趟旅途中的超級救星,尤其在資訊缺乏、英語不通的鄉間,中肯的文化觀察和交通建議,讓我得以快速判斷眼前情勢。但缺少封皮的書頁,耐不住翻閱、趕車時亂塞,很快就破損了。當然,一路上也遇到很多貴人指點,與當地人實際的互動相處,是旅程最珍貴的收穫。

 
 
 
 

感謝您提供意見! 復原
這則廣告有什麼問題?
重複顯示
不相關的內容
內容不當
感謝您提供意見! 返回
為改善您日後的使用體驗,我們會審查這個廣告。
 
感謝您提供意見! 復原
我們會根據您的意見審查這個網站上的廣告。
 
正在關閉廣告:%1$d
 
 
廣告覆蓋頁面
檢舉這個廣告

{"uid":2,"hostPeerName":"http://www.thenewslens.com","initialGeometry":"{\"windowCoords_t\":0,\"windowCoords_r\":1024,\"windowCoords_b\":738,\"windowCoords_l\":0,\"frameCoords_t\":4046,\"frameCoords_r\":987,\"frameCoords_b\":4296,\"frameCoords_l\":687,\"styleZIndex\":\"auto\",\"allowedExpansion_t\":0,\"allowedExpansion_r\":0,\"allowedExpansion_b\":0,\"allowedExpansion_l\":0,\"xInView\":0,\"yInView\":0}","permissions":"{\"expandByOverlay\":true,\"expandByPush\":false,\"readCookie\":false,\"writeCookie\":false}","metadata":"{\"shared\":{\"sf_ver\":\"1-0-2\",\"ck_on\":1,\"flash_ver\":\"11.1.102\"}}","reportCreativeGeometry":false}" marginWidth=0 scrolling=no data-is-safeframe="true">

 

 

 

這次面對《日本》,在準備動刀之際,突然想到十八年前為了做報告買的一疊「投影片」好像還在。(這年頭大概很多人沒看過這玩意吧)

 

 

Kansai LP_2

從書架上摸出那疊投影片,還好,只長了一些霉班,擦一擦就可以拿來做封皮了。包了封皮,應該可以比較耐用吧?

 

 

加工完的一小本《關西》,和機票、旅館訂購證明一起放在夾鍊袋裡,可以很輕鬆的隨時從隨身包包中抽取。從上飛機到旅館check in,中途的飛行時間與車程,拿來讀指南剛剛好。夾鍊袋是多年前參加某旅行社自由行,旅行社發的資料袋,拿來裝旅客服務處提供的地圖超好用。

 

 

不禁覺得此行配備很像「過期品拼裝車」,過期絕版的Lonely Planet包著被時代淘汰的投影片、可以原機漫遊日本但訊號狀況不明的PHS,還有多年前買的旅支(從今年四月一日起,日本大多數銀行不再接受旅支),看似老派過時,但仔細點算,這趟將近一個月的旅程,所有行李加起來不會超過七公斤。

 

 

也許厲害的達人可以把行李減得更少,但對我來說,擺脫網路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輕盈。

 資料來源: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5813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威爾斯美語高雄 的頭像
    威爾斯美語高雄

    威爾斯美語高雄分校

    威爾斯美語高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