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Terry,29歲帶著一把烏克麗麗,因著對朋友的承諾,從一位遊學打工的背包客,到途經澳洲、紐西蘭收集微笑,2011年311大地震後,又前往日本替災民打氣。
她是雪兒,28歲那年的分手,領她走上一趟未知的旅程;她沒想過自己能扛上背包走過千山萬水,人生風景從此天寬地闊。
她是換人,22歲那年因著交換學生的身份前往異地,她帶著寫有「愛」字的紋身貼紙,交換了60個故事,開始以世界為家。
Q1:能否先談談旅行的初衷,為什麼會想要踏出那一步?
T:當時我29歲,而working holiday上限是三十歲,這是最初的理由。有的人可能會因一本書或一部電影,而當時《練習曲》正在上映,那段話「有些事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很影響著我。當時回過頭來看看過往的自己,好像沒有可以和別人分享的特別故事?看看我的主管,再看看我自己,那是不是我想要追求的?我不知道。
原本想在這個公司待一輩子,開開心心領著薪水,過著大家欽羨的生活,但那好像不是我要的,生命中好像還有更多不同的機會和可能存在。我問我自己,如果我31、32歲再回國,能不能找到類似的工作?好像是可以的,但如果這次不去,是不是就沒有機會去?如果31、32歲才去還會不會有那個熱情?可能會因為家庭,因為身體,因為其他因素而讓自己有更多的藉口?所以那時候就覺得是個perfect moment,就踏出這一步。
雪:一個女生小時候的夢想是什麼?「碰到一個心愛的人,20幾歲和他交往一段時間,然後在27、28順利結婚,生個小孩在30歲有一棟房子?」我的夢想就是這樣。
然而,我卻在28歲那年分手,然後民國一百年收到很多朋友的喜帖,好像傷口又被劃上幾刀。那時的我,有穩定的工作讓我有些積蓄,可以偶爾出國散心旅遊,但那好像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旅行。面對接下來的人生我找不到一個答案,大家都催促著我要趕快結婚,但我不想這樣,因此想找個理由,就選擇了旅行。一開始只想逃避,可後來發現這個決定還滿好的。
換:我的起心動念很單純、沒有考慮太多,因為是交換學生的身份出去的;在政大,幾乎四個就有一個人出去,這個狀況非常普遍,又有很多補助措施(但其實我沒有拿到),能讓我顧慮的包袱,坦白地說,很少。
延畢大五的下學期我出國,那時沒有修課壓力,單純想看歐洲電影的場景。那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世界,我想要去碰觸它、感受它。今天我做這個貼紙帶去旅行,就會去想我可以再多做什麼?雖然新聞系不如廣告、廣電系大四時需要做畢業製作,但出發前我的確渴望,能在歐洲完成一個大學代表作。
我喜歡寫作,我是在學校的創意實驗室打滾、長大的。因此我也把這個作品當成是一個創意的實踐,我另外一個主修是企管,對marketing也很有興趣與熱情,如何記錄故事、去採訪對話、去行銷自己、和社群溝通,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棒的演練。這個作品結合我過去兩項所學,只是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世界呈現跟試驗,採訪的60個故事即是最後的學習成果。這是一切的起源。
為什麼是愛?因為愛是跨越年齡、性別、語言,是我們一輩子的課題。我也想知道,我們人生除了貨幣的交易以外,還有沒有其他不同交換形式的可能?因為我自己就是交換學生。而這般好奇也獲得60個故事以外的迴響,街頭藝人的兩三幅畫作、羅馬情侶贈送的鵝毛筆、40晚的住宿,我換到的東西,遠遠超過我的想像,卻也為我帶來十足的驚喜。

換人:「因為中間是一顆心,所以要注意你愛人的感受。就是放到你想要被親吻的地方,Put where you want to be kissed。愛就是用心感受,不管你是真心的、在關係中比較喜歡自己,或平等的愛。」
Q2:你們還記得旅行結束要回家前的心情嗎?是困惑?不捨?還是對未來要怎麼走已了然於胸?
T:(先長長嘆一口氣)原本是第一年結束就要回家,但第一年過的並不特別,發現自己竟然沒有成長,直到第二年簽證下來才開始用不同的方式生活;開始在街頭彈烏克莉莉,第三年拿到紐西蘭打工度假簽證後,又過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回家其實是非常的興奮,因為三年都沒有回家,加上有這麼多故事想跟家人分享。在遠方和家人只是報平安,他們是看到報紙報導我在基督城收集微笑才知道。當時回去前決定要先為日本災區帶去微笑,家人的反應都是:「你都要回來了為什麼要去日本?」
因為文化的關係,日本的活動其實不太順利,還曾在浴室裡痛哭過,恨不得買了機票回家,好在我有個「感謝的習慣」,支持我繼續留在日本。最後,我從北到南收集到1000個微笑,最後還意外多出一個展覽,因而讓我第的一次回家非常地急促,而從日本辦完展覽後回家則是一個滿足,因為我又遇到了好多人,他們告訴我是如何帶給他們微笑,還有許多是我搭便車、沙發客的朋友,那次回家才是一種完全的滿足。
雪: 我最後一站是在關西機場,原本一個月前就要回家,最後又多待了日本和韓國。但其實出去400天,在當時是想家的,尤其一開始旅行不順,到澳洲墨爾本證件不見、在紐西蘭買車就被撞、在香港旅社被燒傷,在低潮的時候聽到母親電話都會有想哭的衝動,最後結束了這場旅行,其實真的從沒想過可以我會走完整個夢想的旅程。
我是在非營利組織做專案管理快要七年的時間,一直以來相信所有事情都要規劃好才不會出錯,但旅行之後卻變得隨興,還會搭訕陌生人聊天喝酒;當然,旅程最終的依歸還是回到故鄉,還記得最後到機場時,我用狂奔的方式從出艙口到機場接機大廳,只為了趕快見到好久不見的爸媽。
換:雖然我離家才六個多月,但回家前兩天的心情是非常複雜,我剛看了當時寫在iPhone的文字:
0814
洗髮精、洗面乳隱形眼鏡藥水只剩下一日份,看來他們已準備好。
可是我還沒準備好、牙膏也還沒。
現在狀況有點像扭轉奇蹟男主角,知道一切將要醒來,硬是睜眼希望能再多留一刻住。太陽永遠是最佳鬧鐘,
蠟燭閃爍著光芒,我的眼角也是。最後一餐卻是我到蘇黎世上的第一次館子,不管多貴都想好好地吃一頓最後的晚餐。
蘇黎世燉牛肉其實口味很鹹,但我一副感動要留淚的樣子
是不是慢慢吃,吃不完,時間就可以走得慢一些了?
有一剎那真希望已經在飛機上了,這過渡時期真他媽的難熬。
在蘇黎世湖畔向最後日落說掰掰
並在離車站時刻表近的地方開始道別,輕盈地說掰掰、好幾回越靠近,很大聲沒關係,因為
太寬闊聽不見。已經知道往前走離出口較近時就表示這裡是家
0815
凌晨2點半,被蚊子咬醒,搞得
好像又要去很遠地方旅行一樣,但這次是回家。
(抵達台灣以後)
0816
家中的arrangement變得不太一樣啊,換一支牙刷,找回我的鑰匙。新開的店家,收掉的店家,第一次發現youbike。打開電視新聞,發現罪犯移監的伙食,吃得都比我在蘇黎世還要好。重新適應新的沐浴乳,不經意把衛生紙丟進馬桶
轉了一輪,名嘴們都活得好好的。廣告看了一陣子。
天黑了呀(註:因為夏季歐洲八月近晚上九點天才黑)
心情非常複雜是因為非常熱愛那時候的自己,我和家人時常透過Facetime溝通,所以碰到家人好像也覺得沒有很久,會把我逼到角落都是食物,很想念麻辣鍋。在走到登機門時我開始哭,一個歐洲媽媽告訴我:「別哭,你馬上就會回來了。」但我是要回家了。很難解釋,好像世界就是你的家,不捨的是,不知道那段的我能不能成為現在的我。
Q3:旅行往往會認識另一面的自己,可以談談有什麼特質是在旅行後出現的嗎?
T:我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就是收集微笑,就因為一個承諾。過去是做行銷,都是在別人背後做事,如今卻是在街上收集微笑、彈著烏克麗麗,讓路人留下微笑。別人覺得我是一個給予者,但實際上我卻是一個收穫者,這也是為什麼澳洲結束後我前往紐西蘭,後來又到日本,當然中間有高低起伏,畢竟是獨自旅行,花了許多時間與自我對話。
做這件事程度上是為了別人,但最大的獲得卻是自己,體會到不是靠著金錢獲得快樂,發現簡單的快樂原來可以這麼容易,還可以傳染給別人這是旅程中最特別的意義,不用刻意去做什麼它就真實存在,唯一做的就是去體驗它、感受它, 但如果你的心態不做改變你不會體會到,就是用心去看、用身體去感受。在過程中有很多故事發生在生命之中,譬如在別的城市又再遇到同樣的人,或透過板子記錄各地得到微笑的數字,讓城市間有一個比賽的概念。
雪:很好笑的是,我其實在出發之前常常說自己是「偽貴婦」。因為工作數年後口袋也有點積蓄,也算到了所為小資的年紀,「偽貴婦」的平常假日嗜好就是看看電影、喝喝下午茶,旅行一定要住有星等以上的旅館,去紐西蘭前甚至還堅持去新加坡金沙酒店住了一晚,結果到了紐西蘭打工度假,當時的背包客還會調侃說:「姊姊你是來Working Holiday?還是來享受的?」
起初的心態就是去放鬆,沒有真的想要成為一個背包客,而當旅程的時間越來越久發現,發現你口袋的錢越來越少,身邊的年輕人都是背包客,才發現所謂的旅行不是只有花大錢去享受,而是可以用很少的錢就可以完成心中的夢想,像是搭便車旅行、睡公園、睡地板、睡洞穴、睡機場,這是之前從來沒有想過的,而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就會開始試著用任何的方式,走完你這一趟你想要的旅程。
慢慢的,我明白「偽貴婦」所享受的只是一時,但真正的快樂是要放下這些,透過實際去執行夢想,汗水下面的那些快樂才是真實的,讓你回憶起來,不是像買LV只開心一下,而是想到「哇,我花了十天穿越澳洲」,而在旅程中獲得流浪的養分,會讓自己活的更有自信。
換:(拿出一個空瓶,空瓶內裝有小石頭)我這趟旅行就是能省就省,每次上飛機前都會準備一個瓶子,等著過安檢後裝水帶上機。而這個瓶子,是一次到馬德里機場已是boarding time,平常都計劃好的我竟忘了帶入關後要裝水的空瓶,這對我而言「攸關生死」。後來我在登機門旁看見一個空瓶,二話不說就拿了起來,兩小時過後到日內瓦才趕快洗洗瓶口裝水,直到喝下第一口水後,我有種「大丈夫能屈能伸,竟然能屈到這種程度啊!」的強烈感動。而這個石頭是蘇黎世湖的石頭,當時因為一個老人的慫恿而跳湖,差點溺死於是我抓著這顆石頭。我媽後來就很受不了我帶了一堆廢物回來。
我要講的故事是,我覺得旅行讓我看見不一樣的自己,很多事都不會照著你原本的計劃走,對我這樣會畫很好藍圖的人而言,很多意外的發生是我沒想過的,必須要適應和應對,大而化之的方法就是解決它,譬如看極光遇上危險、從義大利到希臘差點被人口販子賣掉,還有我一心要到瑞典的馬爾摩圖書館,那是個可以借真人的圖書館,我以為它在哥本哈根,但它位置其實是在瑞典,我身無瑞典克朗分文,只好一早就帶了麵包搭車到了瑞典,走路過去,那一段路我非常的開心,讓我體會到旅行的意義是自我實現。
Q4:旅行對你們的人生規劃有甚麼樣的改變?
T:難的不是出走,而是回來之後,回來會被一些雜音混淆。這一年來我是在沉澱, 也曾經迷惘和迷失,幸運的是我曾有幾場演講邀請,而每次的分享都在重新提醒自己要保有這份熱情;亞洲大學的學生告訴我很高興能邀請我,而從別人的回應中可,才知道原來我的故事與經歷可以帶給別人不同的體會和觀感,甚至是啟發。
在日本受訪的時候希望回台灣找個偏鄉執教,但後來有個想法,如果透過到處演講的方式去接觸到更多學生們,讓他們可以重新思考人生,用不同的思唯看待未來。我在前往日本蒐集微笑前,因為找廠商贊助不獲回應,我很氣憤,並會有「難道這段旅程是錯的」想法,但是那些執行專案過程受到打擊的經驗,讓我更進一步學會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尤其是遇到挫折不要用單一面向去看事情。
雪:回來的時候覺得全世界都沒有改變,但是我變得很憤怒。以前像是吸收任何情緒的海綿,現在卻想當一個有菱有角想衝撞體制的青年;沒人理解我,就靠書寫來把自己內心想說的話去向社會表達,一年間都沒有間斷地寫作,而〈壯遊後,回台9大症狀正在發酵〉這篇文章就是當時所寫。
慢慢我也開始找到自己想走的道路,還記得出去前有答應我爸回來後要嫁人生子,完成長輩對自己的期望,但回來之後卻開始質疑,為何每個人都要走同樣一條路?嫁人不是唯一女生面對三十後唯一的選擇,世界這麼寬廣,為何我只活在沒有嫁人就活不下去的道理。發現只要是自己堅持的,在可以做的範圍中,那就義無反顧的就去做,重要的是自己的人生應該由自己決定,不應該只活在別人的期待裡。。
換:最大的改變是職涯。回來前已計畫好要做什麼,但回來後體會到不同階段的成長變化,所以我後來去做了專案催化師。旅行讓我更坦然去擁抱未知,嘗試未來仍有無限潛力的產業工作。
第二個是寫作;學姊採訪了我的故事,後來上了yahoo首頁,但獲得的回應卻是非常不入流;生氣的不只是不被了解,還被曲解。其他人不知道的是,有人會因為你的寫作和熱情而換來40個住宿,而那一刻也表示你的愛不屬於任何人。
在歐洲的生活和台灣有很大不同,如果我今天稱讚一個穿著很有品味的老太太,在台灣你會被誤會為是直銷,但我就是做我自己,我會用擁抱代替其他情感的表達,不會因旅行結束而改變,我會開始有一套生活邏輯,不想去在意別人(T補充道:你要去複習原本你喜歡的自己,學著去複習)。我現在也想開始接待沙發客,上次差點在路上就要接待一個背包客,想跟他說「我知道你很辛苦」。(雪兒笑著接話:我在台東也曾騎機車帶背包客到處逛 )
Q5:如果人生重來一次,你會在幾歲時展開你的壯遊?
T:重點不是幾歲,而是你體會到了什麼?我認識一個72歲的沙發客,他跑去智利、巴黎、香港,在越南遇到動亂,年紀這種事真的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不論你什麼年紀出走,都會體驗到這個年紀出去才有的獨特價值。
(Terry彈烏克麗麗的身影,影片中穿黃色上衣的爺爺便是Terry結識的莫逆)
雪:會希望是換人那個二十出頭的年紀,但過去我曾遇過一個40幾歲的姊姊,她從沒有自助旅行經驗,到一個人在巴黎住了三十天,結束之後還不斷為自己規劃更長更久的旅行,和她聊天才發現旅行沒有一定要幾歲出發才是正確,就像人生本來就不該有正確答案,不同的年紀去旅行都是去尋找另外一個自己。當然如果能在年輕時體會旅行的意義是很棒的事,但我更希望自己七八十歲時,也能再為自己出發旅行。
廣告覆蓋頁面
|
檢舉這個廣告
|
{"uid":2,"hostPeerName":"http://www.thenewslens.com","initialGeometry":"{\"windowCoords_t\":0,\"windowCoords_r\":1024,\"windowCoords_b\":738,\"windowCoords_l\":0,\"frameCoords_t\":13784,\"frameCoords_r\":987,\"frameCoords_b\":14034,\"frameCoords_l\":687,\"styleZIndex\":\"auto\",\"allowedExpansion_t\":0,\"allowedExpansion_r\":0,\"allowedExpansion_b\":0,\"allowedExpansion_l\":0,\"xInView\":0,\"yInView\":0}","permissions":"{\"expandByOverlay\":true,\"expandByPush\":false,\"readCookie\":false,\"writeCookie\":false}","metadata":"{\"shared\":{\"sf_ver\":\"1-0-2\",\"ck_on\":1,\"flash_ver\":\"11.1.102\"}}","reportCreativeGeometry":false}" marginWidth=0 scrolling=no data-is-safeframe="true">
我爸媽也是在年輕時就開始旅行,當我不在的時候,他們去了 南美、伊朗,他們也在做他們的環遊世界,爸爸說他最想去辛巴威,因為想去看維多利亞瀑布,夢想應該是長長久久慢慢實現。
換:我滿幸運是在大學的這個階段出國,因為也比較成熟;我現在發現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輩子的事,我會回答下次出去會是我人生下一個轉捩點時。
Q6:給未來旅人們的建議?
T:勇敢一點,之所以沒有勇氣是因為你沒有信心,又或是太過理性阻礙了你;出去前請培養一個興趣,出去後這會讓你交到朋友,這個興趣甚至還會成為你最好的旅伴。我烏克麗麗和攝影都是後來學的,在滑雪場工作時做了一個影片,後來還成為員工招募影片。不要等到裝備好了才出去,很多事情沒有準備好,就是到現場去準備,邊做、邊學才能快速成長。
嘗試一些新的事物,盡量做一些你在台灣不曾做過的事 ,讓自己的生命有更多不同的經驗。試著改變,改變很辛苦,但你會喜歡那個改變後的全新自己。
雪:不要怕,我認為台灣的父母喜歡給小孩有很多的限制,有些連跌倒都不讓,深怕孩子偏離了社會的價值。事實上出走不會成為你人生的絆腳石,但要記得心太要歸零,去拋下那些自我的設限,不要急著計劃太多事情,我曾遇過列著好長旅行功課清單的年輕人,或者父母會帶去旅遊打工度假代辦公司去找工作的年輕人;我會希望選擇出走的你可以勇敢切斷依賴的連結,學著自己獨立過生活,放下歸零。
另外就是建議大家可以多學一技之長,在旅途中我去學了算命,就發現在外國朋友的聚會上很容易跟大家打成一片,不要害怕別人會覺得你的語文不好就歧視你,其實這就是分享交換的過程去學習溝通彼此的文化。
換:不要做太嚴密的計畫,有人找我看歐洲的計畫,排幾點幾分的都有;這可能和我們成長背景有關:國中就是要考高中,好像我們一步步都被安排,一直都照著計畫走,都習慣這樣走,很喜歡問外國人你做了志工之後呢?但外國人都會告訴你我現在在做一件我很喜歡的事。如果你已經到了陌生的場域,就不要去想你回去之後要做什麼,當下不要想那麼多,你已經遠離了你的父母,會有很棒的收穫和價值。
Q7:走過那麼多地方,有沒有特別喜歡的城市?
T:紐西蘭,因為她是讓我重新思考人生的轉捩點,譬如認識一個七十多歲的沙發客, 他告訴我謝謝你帶我去做這些事,如果兩年前我沒有勇敢出走,這些事就不會發生在我生命裡,我也跟他不會有任何的交集。出走是在創造自己的故事,但同時也在創造別人的故事。
雪:太愛紐西蘭。在11個國家中紐西蘭是我整段旅程中最長、最平順的一段,此時的我放下在這裡學會台灣的一切,開始煮飯,開始勞務工作,學習放鬆心情去生活,才發現過去在台灣那些壓力都是在腦中成型的,但是在紐西蘭的工作卻是下班之後時間都是自己的。
你有很多時間可以自己安排生活方式,重新學習對生活的態度:看到紐西蘭家庭帶小孩去露營,或者是朋友任教的幼稚園,小朋友都很熱情和我自我介紹,學習是很開放的,了解到原來生活有更多的可能;而且在此之前,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如此熱愛烹飪,有時看一本書、和朋友在湖邊,會覺得這不才是人生應該要的生活嗎。
換:最喜歡柏林,因為我是1989年出生,好像我們是在同一條船上。柏林在成長, 我也在成長,在柏林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她的創新,讓你知道你做的事是有價值的,並不是所有有創意的人在台灣都會被看到,但是在柏林卻可以做任何事,她是個在爆發的城市。
Q8:還會想要長期旅行嗎?
T:當然會想要再嘗試另一段壯遊,但會完成這一件又一件夢想與經歷並不是單靠自己來達成,而是有許多陌生人無私的協助,因此我也會想成為他人生命中特別的陌生人。
回頭去找一份工作從來就不是問題,但經歷了這些事之後,你會發現,生命中似乎有比找一份工作、再去一段旅行更重要的事情,所以現在的我最想做的:是讓他人也可以透過自身的分享來一場「心靈壯遊」,同時透過巡迴講座的方式,去告訴孩子們如何發掘天賦、找尋生命中的熱情,有一天他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與世界產生連結。
雪:看了一篇旅行的文章,講到某個住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生決定去美國「離修」的文章:「離開的修練是讓自己變更好」。在台灣很多人害怕離開現在的工作後回來就沒有你的位置,也常常被主管或是老闆恐嚇長假請出去旅行不是一件好事,但事實上旅行跟旅遊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旅遊是讓你放鬆心情,旅行卻是可以讓你增長見聞,甚至可以將更好更新的資訊應用在你工作的熱情還有想法上。
所以我回來之後也很努力跟老闆爭取,而且重點如果這是你原本就應該有的特別假期,那應就有百分之百分配的權利。當然前提是你必須要讓自己在工作上很重要,而且不會因為旅行造成太多同事困擾,盡量讓自己在職場有不可取代性,這樣你也不會活在一直被恐嚇不能去旅行的狀態了。
所以我想會一直旅行下去,因為這是我喜歡走的路途,即使歸來後的兩個星期就回去到職場工作,常常都會夢見自己拿著背包定了機票就飛走的故事,代表我潛意識應該超想離開的吧。
另外也有很多網路上的朋友問我接下來有沒有去其他國家打工度假的計畫,畢竟我的第一趟長途旅行中有兩個國家的打工度假體驗過程,但我也很明確的說不會了,首先是因為年紀已經超過三十歲,另外有些事情體驗過之後,你更知道未來的方向是什麼,既然內心已經有想追求的風景,那我會選擇用盡全力努力往那個方向去
換:流動和告別成為我們這一代的宿命,而世界的地理隔閡也因為網際網路縮小了,所以現在我也沒有強烈的動力要出去。雖然如果真要旅行也可以嘗試募資,但現階段那好像不是最想要做的事,我會覺得如果現在出去,寫出來的東西還是一樣,因為我還是原本的心境。說不定下次再出國流浪時,我能夠帶著台灣的味道(玉蘭花)出去,讓原先的視覺加乘上嗅覺感官體驗,酷極了。但未來啊,誰也說不準的。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